电泳基础工艺专项项目简介
组长:连伟吉
成员:吕治威、朱海龙、洪华业、王征玉、林琰、蔡纯进、贝红林、白炳昭、刘华生、肖志刚
专项小组经过对不同类型电泳漆配方的深入研究,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,不断优化调整电泳漆配方,最终以电泳漆膜与原子灰匹配性能耐受时间达到168h水平的项目成果,超出项目小组成立初期设定的72h的要求!
活动经历
客车的车身油漆质量是客户看到车辆的第一印象,靓丽的外观是一辆客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决定油漆质量的电泳和涂装过程同属于特殊过程,当这两个生产过程原材料、工艺过程的匹配性存在问题,或者稳定性存在问题时,就会反映到油漆质量上。所以,如何提高电泳漆膜与原子灰的配套性,提高这两个特殊过程的管控水平和过程稳定性,是我们小组经过分析后确定的改善方向。
转变思想观念,打破思维定势
小组成立之初,成员就感到责任重大。镀锌板上电泳底漆与原子灰的配套性涉及的面很广,涉及底材的影响、电泳漆膜的成分以及原子灰与漆膜的适应性等问题。小组成员一开始缺乏信心,认为:“我们不是化工专业人员,原先电泳漆也是在厂家的协助下,才取得现行整体配套性能比较稳定的情况,我们不太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更好的配套方案“。
但毕竟电泳上线到现在有十几年了,我们也已经在电泳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。况且不同厂区有不同的电泳车间在运行,我们能取得更多不同类型电泳配方的信息。小组首先进行对标,确认以前的经验、结论是否正确,跳出原来的思维定势,将有效的方案先实施。小组成员开展原材料排查、对标行动,对所有相关要素进行逐一确认。实验结果把项目小组成员固化的思维堡垒打碎了,并打开了视野。小组通过不同的对比实验发现,只要将电泳漆膜与原子灰的匹配性能耐受时间提升到较高水平,电泳漆膜与原子灰匹配性引起的油漆开裂问题也能得到完全改善。

深究真因,一切用数据说话
得到实验初步结论,小组成员开始约谈电泳漆厂商,讨论从根源上影响电泳漆与原子灰匹配性的因素。项目小组联合供应商对原材料树脂、电泳槽液参数进行比较,主要发现两点不同,一是电泳灰分控制范围不同,二是电泳使用的树脂也不同。
在多次实验验证的前提下,小组将电泳灰分逐步下降,同时每天不间断进行电泳板与原子灰匹配验证,电泳漆膜与原子灰匹配性耐受时间提升到了72h,这进一步增加了项目小组成员的信心。项目小组密集安排了五轮小槽混槽实验,实验结果良好,于是项目组一致决定排除保守做法,启用新树脂混槽的方案。方案汇报公司之后,项目组紧急协调物料,在11月初正式启用新树脂进行槽液维护。降低灰分、更换新树脂之后,实施小组每天随车电泳四块小板,每周刮涂一次原子灰,持续跟踪电泳漆膜与原子灰的匹配性能。
与此同时,项目小组对电泳车间控制计划进行了升级,将原材料、过程工艺参数、试板的检测项目、检测标准、检测频次、取样要求进行了优化,用有效的控制计划保证过程的稳定性。当原材料或工艺过程发生变异时,第一时间发现,有效进行流出截止。
项目组活动期间,制作的电泳镀锌板与原子灰匹配实验板数量超过1500片,消耗的钢材重量超过1吨,原子灰超300kg。通过项目组成员的不懈努力,实验跟踪,团结协作,及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,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机制,为彻底改善电泳漆膜与原子灰匹配性能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解放思想是找准问题的先导,跳出固定思维,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电泳基础工艺专项小组以实验分析总结数据说话,坚持定量化、数据化,依靠科学、系统、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,真正做到让数据指导工作。